产品中心

芍药-玲珑红绡

芍药

芍药(学名:Paeonia lactiflora Pall.),是芍药科芍药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,又名野芍药、土白芍、芍药花
  • 学名文化与价值
  • 栽培与繁殖技术
  • 形态与尺寸特征
  • 芍药分布在朝鲜、日本、蒙古、俄罗斯及中国。根粗壮、分支呈黑褐色;茎无毛,小叶狭卵形,椭圆形或披针形;花生于茎顶和叶腋;花期为5-6月;果期为8月。芍药喜生于山坡及林下。芍药喜阳光充足的环境,适宜地势较高、排水良好、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,适宜生长的土壤pH为中性或微酸性。在中国,芍药是爱情、友情和惜别等感情的象征[4][5]。是中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观赏花卉之一。 芍药的根可药用,称“白芍”,具有镇痛、镇痉、祛瘀、通经的作用[6];芍药种子的含油量约25%,可供制皂和涂料用[3][20];芍药的花,可以制作为芍药鲜切花销售创收。[28][29] 中文名 芍药 拉丁学名 Paeonia lactiflora Pall.[1] 别名 野芍药、土白芍、芍药花[2] 界 植物界(Plantae )[1] 门 维管植物门(Tracheophyta )[1] 纲 木兰纲(Magnoliopsida)[1] 目 虎耳草目(Saxifragales)[1] 科 芍药科(Paeoniaceae )[1] 属 芍药属(Paeonia )[1] 种 芍药(Paeonia lactiflora)[1] 分布区域 分布在中国,朝鲜、日本、蒙古及俄罗斯[2] 异名 Paeonia lactiflora var. trichocarpa Paeonia reevesiana Paeonia whitleyi [2] 芍药植物学史 命名由来 在中国古代“芍药”通“勺药”,有据可查的较早记载“勺药“一词的古籍是《诗经·郑风·溱洧》:“维士与女,伊其相谑,赠之以勺药”。 芍药花 栽培历史 芍药原产于中国,据中国宋朝虞汝明的《古琴疏》里记载:"帝相元年,条谷贡桐、芍药。帝令婴植桐于云和,命武罗伯植芍药于后苑"。其中“帝相”于公元前1936-1909年在位。据此可知,芍药栽培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。 至中国魏晋南北朝时,宫苑庭园栽培芍药已较为普遍,如《建康记》中载有“建康出芍药,极精好 。至宋朝,扬州芍药开始“名于天下,与洛阳牡丹俱贵于时”。关于芍药的专著在此期纷纷出现,著名的芍药三谱先后由刘放年、王观年、孔武仲著成。据《东坡志林》记载“扬州芍药为天下冠,蔡繁卿为守,始作万花会,用花十余万支”,由此可见扬州芍药栽培之盛。而到元代芍药栽培稍衰。直至民国期间,战火不断,芍药栽培陷入低谷,品种大量散失。改革开放以后,芍药的生产和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。 欧洲栽培芍药始于引入中国品种。1805年引至英国邱园,1870年用实生法选出了切花用品种。美国自1806年开始有芍药记载,以后不断引进并选育了一些品种,到19世纪未发展为利用冷藏贮藏切花技术。日本有关芍药的记载最早是1445年,以后发展很快,培育了不同花色、花型、株高,适用于花坛和切花的品种,到1932年有品种700余个,近代更发展了促成和抑制栽培技术,大体上可以周年产花 。
    芍药-形态特征 芍药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。 根和茎 根粗壮,分枝黑褐色 。茎高40-70厘米,无毛。 芍药-叶 下部茎生叶为二回三出复叶,上部茎生叶为三出复叶;小叶狭卵形,椭圆形或披针形,顶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偏斜,边缘具白色骨质细齿,两面无毛,背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。 芍药-花 花数朵,生茎顶和叶腋,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,而近顶端叶腋处有发育不好的花芽,直径8-11.5厘米;苞片4-5,披针形,大小不等;萼片4,宽卵形或近圆形,长1-1.5厘米,宽1-1.7厘米;花瓣9-13,倒卵形,长3.5-6厘米,宽1.5-4.5厘米,白色,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;花丝长0.7-1.2厘米,黄色;花盘浅杯状,包裹心皮基部,顶端裂片钝圆;心皮4-5(-2),无毛。 芍药花色多种,有白、黄、粉、紫、绿及混合色。按花型分类各国虽有所不同,但主要依据则相似。芍药花型的变化主要因雌、雄蕊的瓣化程度,花瓣的数最以及重台花看生的状态而异。雄退化,由正常雄蕊初度瓣化,花药扩大,花丝加长加粗,进而药隔变宽,药室只留下金黄色的痕迹,进而花药形态消失,成为长形和宽大的花瓣。雄蕊的瓣化使花瓣数量增加,形成重瓣花的内层花瓣。当两朵花上下重叠着生时,雌、雄蕊瓣化后而出现芍药特殊的台阁花型。 芍药-果实 蓇葖长2.5-3厘米,直径1.2-1.5厘米,顶端具喙。 芍药-繁殖方式: 分株繁殖 芍药的繁殖一般采用传统的分株繁殖方法 。分株在寒露(10月8-9日)期为宜,选择健壮的母株带土挖出,再将根上的土冲洗干净,将其置于阴凉处晾数小时后用消毒过剪刀将根分开,每个分株上应保留2个以上的枝芽。 种子繁殖 芍药种子有上下胚轴双重休眠的特性,秋季播种,土壤的温度可解除下胚轴的休眠,促进胚根发育生根。因此在秋季选用饱满的种子进行播种。 扦插繁殖 芍药的扦插繁殖可用根插或茎插。秋季分株时可收集断根,切成5~10厘米一段,埋插在10~15厘米深的土中。茎插法在开花前2周左右,取2节中部茎构成插穗,插沙土中约5厘米深,要求遮阴并经常浇水,45~60天后即可生根,并形成休眠芽。 芍药-栽培技术: 整地 每亩施中药材专用有机肥1500-2000kg作底肥,或施商品有机肥200-300kg并配合复合肥40-50kg,另外施微生物菌剂1-2kg、硼砂(酸)0.5-1.1kg、硫酸锌1.0-1.5kg、硫酸锰1.0-1.5kg。为防治地下害虫及土传病害,每亩用1.5%辛硫磷颗粒剂7-8kg、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-3kg。深翻约30cm,耙细整平土壤,种植地四周挖排水沟。 水肥管理 芍药浇灌需选择清洁、无污染的地下水、库水、河水等,水质的pH应为5.5-8.0。芍药不同生育期选择相应配比的水溶肥料,包括大量元素水溶肥、中量元素水溶肥、微量元素水溶肥、含氨基酸水溶肥、含腐殖酸水溶肥、有机水溶肥料等。也可施用水溶性较好的单质肥或二元肥,如尿素、硫酸铵、硝酸钙、硝酸铵钙、磷酸一铵、磷酸二氢钾、硫酸钾、硝酸钾等。 温度管理 在芍药的成长发育过程中,其开花与温度密切相关,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,温度常是主导因子。一般把芍药生长分三个时期,前期、中期和后期,前期约10天,适宜温度为白天17一18℃,晚上5一6℃,中期约15天,适宜温度为白天15一20℃,晚上10一12℃,后期约25天,适宜温度为白天20一25℃,晚上14一15℃。 湿度管理 芍药栽培的另一难点是湿度的控制,一般需要的湿度为60一80%,湿度较大会会引起枝叶徒长,影响花蕾生长,还会滋生病害。 病虫防治 芍药的主要病害有茎腐病、根腐病、白绢病、灰霉病、褐斑病。 茎腐病、 根腐病用烯唑醇可湿性粉剂防治,白绢病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,灰霉病用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,褐斑病用百菌清可湿性粉剂防治。 芍药的主要虫害有地老虎、蛴螬。 防治地老虎和蛴螬等可以在植株根部穴施辛硫磷颗粒剂[17] 。芍药的栽培过程中间隔10-15天喷施杀菌剂、杀虫剂,尽量不要连续重复使用同一种药剂,减少产生抗药性。 芍药-主要价值: 药用价值 芍药的根具有药用,称“白芍”,能镇痛、镇痉、祛瘀、通经[6] ;还可养血调经、敛阴止汗、柔肝止痛、平抑肝阳。用于治疗血亏萎黄、月经不调、自汗、盗汗、肋痛、腹痛、四肢挛痛、头痛眩晕。 观赏价值 芍药作为中国的传统名花, 其花朵硕大, 花容俏丽, 芳香馥郁,自古就有“花相”之誉。芍药鲜切花瓶插的时间较长,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,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市场。 芍药-植物文化: 在中国,芍药作为文学形象,最早是出现于《诗经·郑风·溱洧》中:“维士与女,伊其相谑,赠之以勺药(芍药)”。关于“赠之以勺药”这一行为的含义,其公认最为传统也最为合理的是“结恩情”之说。毛氏《传》曰:“勺药,香草也。”其别则送以芍药,结恩情也”。朱熹《诗经集传》亦解为香草,且以芍药为赠,而结思情之厚也”。屈原《离骚》则有“畦留夷与揭车兮,杂杜衡与芳芷”句,此中“留夷”也是香草,或谓即芍药。所以,芍药在先秦乃至秦汉,芍药的主要意象是生于山野或植于药畦的“香草”,文学作品中对芍药的色、姿、韵之意象并未有描述。 魏晋南北朝是芍药文学意象的一个转折,开始出现芍药的色彩、风姿等意象,所置环境也从山野药畦转至庭园宫苑,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魏晋南北朝时芍药已作为观赏植物广泛栽培。[22] 唐代以降,涉及芍药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诗词。唐人吟咏芍药的诗更加注重花之形、色、香,对芍药的外部特征的描写有许多神来之笔,可谓神形兼备。唐人笔下的芍药,总体来说是秾华丽彩,意气浩然。吟咏芍药的诗文数量以宋代为最,芍药花意象也可以说取得了一个质的飞跃,达到了写景状物的极致。而宋以后吟咏芍药的诗词歌赋锐减,其中虽不乏佳作,却未能超越前人。
    留言咨询

    提交

    信息提交后,将有专人联系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