芍药分布在朝鲜、日本、蒙古、俄罗斯及中国。根粗壮、分支呈黑褐色;茎无毛,小叶狭卵形,椭圆形或披针形;花生于茎顶和叶腋;花期为5-6月;果期为8月。芍药喜生于山坡及林下。芍药喜阳光充足的环境,适宜地势较高、排水良好、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,适宜生长的土壤pH为中性或微酸性。在中国,芍药是爱情、友情和惜别等感情的象征[4][5]。是中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观赏花卉之一。
芍药的根可药用,称“白芍”,具有镇痛、镇痉、祛瘀、通经的作用[6];芍药种子的含油量约25%,可供制皂和涂料用[3][20];芍药的花,可以制作为芍药鲜切花销售创收。[28][29]
中文名
芍药
拉丁学名
Paeonia lactiflora Pall.[1]
别名
野芍药、土白芍、芍药花[2]
界
植物界(Plantae )[1]
门
维管植物门(Tracheophyta )[1]
纲
木兰纲(Magnoliopsida)[1]
目
虎耳草目(Saxifragales)[1]
科
芍药科(Paeoniaceae )[1]
属
芍药属(Paeonia )[1]
种
芍药(Paeonia lactiflora)[1]
分布区域
分布在中国,朝鲜、日本、蒙古及俄罗斯[2]
异名
Paeonia lactiflora var. trichocarpa Paeonia reevesiana Paeonia whitleyi [2]
芍药植物学史
命名由来
在中国古代“芍药”通“勺药”,有据可查的较早记载“勺药“一词的古籍是《诗经·郑风·溱洧》:“维士与女,伊其相谑,赠之以勺药”。
芍药花
栽培历史
芍药原产于中国,据中国宋朝虞汝明的《古琴疏》里记载:"帝相元年,条谷贡桐、芍药。帝令婴植桐于云和,命武罗伯植芍药于后苑"。其中“帝相”于公元前1936-1909年在位。据此可知,芍药栽培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。
至中国魏晋南北朝时,宫苑庭园栽培芍药已较为普遍,如《建康记》中载有“建康出芍药,极精好 。至宋朝,扬州芍药开始“名于天下,与洛阳牡丹俱贵于时”。关于芍药的专著在此期纷纷出现,著名的芍药三谱先后由刘放年、王观年、孔武仲著成。据《东坡志林》记载“扬州芍药为天下冠,蔡繁卿为守,始作万花会,用花十余万支”,由此可见扬州芍药栽培之盛。而到元代芍药栽培稍衰。直至民国期间,战火不断,芍药栽培陷入低谷,品种大量散失。改革开放以后,芍药的生产和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。
欧洲栽培芍药始于引入中国品种。1805年引至英国邱园,1870年用实生法选出了切花用品种。美国自1806年开始有芍药记载,以后不断引进并选育了一些品种,到19世纪未发展为利用冷藏贮藏切花技术。日本有关芍药的记载最早是1445年,以后发展很快,培育了不同花色、花型、株高,适用于花坛和切花的品种,到1932年有品种700余个,近代更发展了促成和抑制栽培技术,大体上可以周年产花 。